干将是吴国人还是楚国人
相传春秋时吴国铸剑名匠干将,奉命给楚王铸剑,有雌雄二柄,三年才成功。
冷兵器战场时代刀比剑更管用吗
刀和剑同属于利器,而且还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因为二者皆有长短兵器被涵盖在内,比如刀有长柄大刀,剑有长刃大剑,确切来说,这种武器没有谁比谁更强一说,只有使用者的武艺高低之分。
对于刀剑的使用,在东方,刀要用的的更多一些,剑相对来说在军事上只有很短的一个时期被用于实战。而在欧洲,剑的使用频率要远大于刀,这其实也不能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应该说,两个地区的军人根据自己地区的金属冶炼条件和战争情况有了不同的选择。
在古典时期的青铜时代,欧洲的希腊人更钟情于希腊弯刀,不过随着古典时代的结束,来自西亚地区的斯基泰双刃剑进入了欧洲,并成功的取代了反曲弯刀的地位。在同时期甚至更早时期的,青铜剑也作为兵器出现在了里,不过因为造价昂贵,也是只有贵族武士才能够装备得起这种大杀器。可以说一直到春秋战国和秦代,锋利的青铜剑也只是流行于军官阶层,而普通士兵所用的短兵,多是些钩镶、青铜镰、青铜刀。
铁质兵器普及以后,东西方彻底走上了,不同风格的道路。西汉中期以后的冶铁技术在当时直接吸取了中亚的优点并独立将其发扬光大,出现了炒钢技术,使得可以制出钢制兵器,在长期的对匈奴战争中,直刃的长刀长剑杀伤效果要优于当时的其他兵器。而直刃的长刀只开一刃,成本和工艺就要长剑轻松很多,故而可以大批量的装备入军,做到普通士兵人手一把。同时代的罗马以及西亚地区,因为只能使用熟铁武器,质地相对较软,因此宽厚的短刀短剑的形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之所以使用短剑是因为剑脊要比刀背更加稳固,而且短剑能够更便于穿刺,这就是为什么罗马军团会选用短剑的原因。
当然,人并没有摒弃剑的使用,其文化中所蕴含的贵族身份象征被保留了下来,一直传承至清朝灭亡。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剑的锻造技术也在进步,一把优质的利剑要经过多重工序才可上市。因此剑的价格就一直居高不下,通常只有豪门大官、军中大将以及皇家人士才能装备的起,一直到唐代,在灌钢技术进一步发展后,剑的制作成本才降了下来,于是大批崇尚君子之风的士子文人也开始用佩剑来装饰自己。也是从唐始,剑文化中又多了一个高风亮节的符号,也正是如此,在后世的武侠小说和评书里面,会给各路侠客配上一把符合身份的名剑。
而作为冷兵器时代主要的近战兵器之一,刀的发展就要更加波澜壮阔了。从汉代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的长刀发展迅速,并且出现了长度惊人的斩马剑(虽然叫剑,其实是刀)。东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手刀,虽然没有普及,但却是宋代以后手刀的鼻祖。唐代,长刀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根据《唐会典》记载,唐刀分四制,曰仪刀、横刀、障刀和陌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横刀和陌刀,对于陌刀,一说为骑兵克星,但至今没有实物出土,因而在形制的推断上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最主流的观点是陌刀为长度超过1.6米的长刀,只有训练精良的弩手才可装备,弩手箭矢攻击完后,换刀撤到长后,或者组成大阵直面敌军骑兵,伺机劈砍马腿。
宋代以后,具装骑兵的重新兴起以及步兵铠甲的加重化使得长刀的市场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长柄大刀,可以劈砍也可以砸击的利器盒钝器的混合型武器。宋代大刀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泛,骑兵用的有眉间刀、掉刀,步兵作战用的凤嘴刀、屈刀、笔刀,仪仗队用的戟刀,训练使用的偃月刀,城防用的驩耳刀。其中到了明朝还依旧使用的是眉间刀、凤嘴刀和屈刀,戟刀和偃月刀都成了仪仗队的标志性武器。
大刀使用时,对于轻装步骑,讲究一刀砍死;如果是面对重装步骑,那就是像大斧大锤一样砸死对方。一般来说,使用的大刀的士兵都是重装武士,身着铁札甲或者棉铁复合甲,像明末清初的郑氏铁人军就是身穿五六十斤铁札甲、手拿屈刀的重装步兵,其威力之大,给清军和荷兰人都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之所以要周密的保护,恰恰说明了大刀的使用特点--适合单兵作战。
而短兵器方面取代了横刀的就是手刀了,手刀略带弧度,刀体宽大,刀背厚重,适合劈砍。元代以后,手刀结合了中亚刀和蒙古刀的特点。刀体逐渐变窄,并且有反刃。在明代,手刀进一步演变出了雁翎刀、柳叶刀和绣春刀,尤其是雁翎刀,堪称刀剑史上的至尊精品,一直到清代,雁翎刀还被广泛的装备在军。
而欧洲继西罗马灭亡之后,也是在剑的历史上一去不返,日耳曼蛮族们的剑直接继承了罗马短剑的特点,随着来自西亚的先进冶铁技术的传入,欧洲剑的长度开始增加,但是仍然在单手可控的范围内。当时的欧洲流行着四种剑形:北欧长剑、凯尔特剑、拜占庭骑士剑和法兰克骑士剑。公元11世纪左右,北欧长剑以其强大的包容能力结合了法兰克骑士剑的特点,成为了骑士阶级最喜欢的武器,在东征初期,具有维京风格的骑士剑风靡整个西欧,并从此成为骑士的文化符号。同时在锁子甲盛行的时代,欧洲还出现了一种三角形的剑,专门是用来刺破锁子甲的。
在东征期间,欧洲人接触到了来自和拜占庭的先进科技,于是开始锻造钢制武器,之后一代破甲利器巨剑就诞生了,巨剑的种类也是很多,有德意志双手剑、苏格兰巨剑、意大利双手剑。巨剑的出现,使得另一种文化出现了——骑士格斗。为了选出最勇敢的战士,国王会组织其实格斗,当然,使用的武器不只是大剑。
谭嗣同临刑时惨叫,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真的吗
题主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对大刀王五与谭嗣同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谭嗣同与大刀王五亦师亦友,交往甚密,谭嗣同在临刑时,由于行刑地点的改变,导致大刀王五都没有送好友谭嗣同最后一程。
谭嗣同不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行侠仗义的侠士。革命派一向对主张改良的人士颇有成见,但对谭嗣同却称赞其为“大豪侠”。
谭嗣同十二岁便师从通臂猿胡七,练习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等武艺。后来,师傅胡七又给谭嗣同引见了侠士大刀王五,王五也曾教授他单刀武艺。谭嗣同与大刀王五的友谊是人尽皆知的,两人达到了每日必见的程度。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师从大镖师双刀李凤岗,因在师门排行第五且刀法纯熟,故江湖人称“大刀王五”。王五以保镖为生,他为人慷慨大度,好行侠仗义。谭嗣同很敬佩其为人,遂拜为知己,并学其刀法。
1897年,戊戌变法开始,谭嗣同被任命为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但变法遭到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势力的反对,他们密谋发动。光绪让康有为等人设法挽救形势,谭嗣同便秘密拜见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
袁世凯表面答应帮助维新派,背地里却向慈禧告密。慈禧派兵软禁了光绪,宣布自己垂帘听政。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向国外,谭嗣同却不肯走,他与王五等人四处活动,想用流血来救出光绪皇帝。
王五力劝谭嗣同逃离京城,但被谭嗣同谢绝了。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后来,谭嗣同在家中被捕。王五在谭嗣同入狱后,仍设法打点狱卒,好让谭嗣同少受点苦。在狱中,谭嗣同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命诗。包括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皆被判斩首之刑。
九月二十八日,古老的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沉昏暗的风沙里。在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刑场上,竖立起了六根木柱,木柱上分别绑着六位维新变法的爱国志士,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害怕夜长梦多,决定当日下午四时行刑。行刑前,六君子面无惧色,个个横眉冷对。悲痛难已的鹤年堂老板从店里取出“鹤顶血”,捧到谭嗣同等六人面前,请他们服下以减轻痛苦,但被六君子予以拒绝。
谭嗣同在刑场高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声呼罢,接着是哈哈大笑。面对此情此景,围观的百姓无不潸然泪下。六君子中第一个受刑的是康广仁,因慈禧对六君子恨之入骨,特嘱咐刽子手使用“大将军”刀。
这种“大将军”刀没有开刃,刀口非常迟钝,基本上把头往下剁。一刀下去,鲜血便从康广仁的脖子上喷涌而出,而脑袋却没有掉下,接着又是几刀,围观的百姓心有不忍的说:“这哪是砍头,这分明是锯头。”
康广仁因痛苦挣扎,全身的衣裤完全裂开。面对着如此惨状,谭嗣同等人神色极其的平静。等到年龄最小的杨锐被砍死后,年龄最大的刘光第将他的头拣回来,擦掉上面的血迹,放回到杨锐的脖颈处,然后向断头台伏下了身去。
谭嗣同是第五个被斩首的,行刑之前,谭嗣同情绪激昂,对着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大声喊道:“大人请上前一步,嗣同有话要说。”但刚毅却是充耳不闻,立即走开。他便昂首阔步走到已经被鲜血浸红的木墩,仰天大笑。
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谭嗣同在行刑之时,毫无畏惧,他是第五个被砍头的,由于使用的是钝刀,直到几十刀后谭嗣同才断气。但在此文中,并没有记载谭嗣同临刑时大声惨叫。
谭嗣同死后,他的头颅滚在一旁,血肉模糊。几位老家人前来帮忙料理后事,鹤年堂老板端来一盆温水,将谭嗣同头颅上的泥土与血迹洗去。谭嗣同当时是两眼圆睁,嘴巴张开,像是死不瞑目、又或者是大声疾呼。
请来的师傅把谭嗣同头颅端正的接在颈腔上,在脖子正面左右各连一针,又在背面补上一针,就算完成了归位的程序。最后众人将谭嗣同的尸体抬进,钉上盖。随后被运回原籍湖南浏阳,葬于城外石山下。
康有为辞世的前一年,在梁启超等人的陪同下寻访六君子的就义故地。一行人来到鹤年堂门前,康有为放声痛哭,哭完说道:“终于找到了六君子的遇难地!”他想起了谭嗣同,也想起了自己半生颠沛,之后长叹不已。
综上,谭嗣同临刑时惨叫之说没有出处,或许也是人在重击之下的本能反应。当时六君子的行刑地点,对外宣称是宣武门外,实际却在菜市口。大刀王五得到消息后,六君子已行刑完毕。大刀王五怎么会斩谭嗣同呢?
李白为什么会喜爱剑术
酒喝到位了,手边有剑就耍剑,有板砖就耍板砖,不是喜欢剑或喜欢板砖,而是方便顺手。
